然而朝圣,即使你看了图片后来了这里,你感受着照片拍不出的一种让你疙瘩的感觉,一种你无法复制的感受。也许朝圣地点尚未成为过度开发的旅游景点,因此得到了一点谧静或肃然。
从印度朝圣回来,给家人看我旅途所拍的照片,几张下来,理性的哥哥问我:你怎么能凭这些废墟里的破砖烂瓦知道这是和佛陀有关的遗迹?
事实上这也是我朝圣一路上所思考的问题。
佛陀在世时,未曾要后人膜拜他;佛像或任何或忆念的标志也是佛陀入灭后才出现。有关佛陀的记载更是佛陀入灭后几百年才存在(之前的结集都是靠口诵)。那要如何鉴定这些遗迹和佛陀有关?就此我们需要谢谢三个人:阿育王、玄奘大师(也就是所谓的唐三藏)和英国的众考古学家。
开始是拿下印度疆土的阿育王建了万多个石柱,并在石柱上写上古文记载,这石柱堪比碑文。尔后,玄奘大师在印度取经及留学的途中,回国后将所见所闻用口述的方式而有了《大唐西域记》(共12卷)。历史再往后推,回教皇朝扩展版图,并开始毁佛灭寺,考古出土的研究发现好些毁灭行动是迅速而且残暴的,人离开得仓促,火势猛烈得连黏在砖块之间的粘土也烧成砖。好些石柱或石像来得及被藏起因此得以保存。出土以后,考古学家就凭着碑文,或石像风格(具体的有犍陀罗和笈多王朝风格),经对比玄奘大师的游记,足以将残缺的印度史回馈原貌,再一个又一个的将佛教遗迹修复 —— 虽然不至于恢复了全然的面貌,但是,至少,后来的佛教徒 —— 我们,可以依循此轨道,找回我们的导师一路上走过的痕迹。再对比我们所读的经文,仿佛隔空跟我们生命的导师来了场链接。
除了神话,还有其他
印度是一个充满神话故事的国土。在印度,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听着神话长大的。佛教源自于印度,佛陀典故不乏也有被神话的成分,更过火的是,佛陀甚至被 “收纳” 成为了兴都教神明之一。这往往还真会让佛教徒莞尔,或苦笑。然而,如果你是佛教徒,带着诚恳的心回到佛陀的故乡,走一段佛陀走过的路,你的感受和体会会来得更加的不一样。你总能排除那些神话,在杂草厚沙之中,佛陀的故事,自行出土。
在圣地,我们在旅行社(Magadh Travels)的细心安排下,进行了非一般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 的观光活动,可以花相当长的时间在各个遗迹逗留。期间,我们得以诵经,绕塔,或静坐。偶尔在园林中细细的走,在没有乞丐打扰的情况下,享受片刻与心灵贴近的时刻。群里不乏有爱摄影的人,也都有机会得以好好的静下心来,摄影或创作。
见花即见如来。即使是残砖烂瓦,你也可以看见如来在其中。
札记和素描朝圣之旅
这次的旅途让我有了许多的第一次。除了写札记记录,在一些不被允许摄录的地方,我也尝试用素描的方式绘图。由于资料过于丰富,一开始存粹是为了预防自己健忘;然而素描了以后,我发现,用这样的方式,我反而变得更细心去看一个遗迹。超越了其形体。
1. 佛陀诞生的地方:蓝毗尼(Lumbini)
从书本记录上只看见一间白色的建筑物,其实里头大有文章。里头有出土的摩耶夫人生下太子的石像,虽然是有点模糊了,因为是笈多王朝(320 – 540年)时代建造的。经过考古学家出土后,写有:“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由阿育王亲(304 – 232 BCE)亲笔敕文的石柱,因此敲定这里是佛陀诞生的地方。此地距离佛陀位于迦毗罗卫国的皇宫有超过十公里的距离。不过,我大概可以理解,回家生产的摩耶夫人为何会在此停下马车休息,因为这园林实在很谧静很美。
事实上,要走完整个蓝毗尼园(世界遗产)需要整天时间,我们只在重点地方 —— 摩耶夫人祠(Mayadevi Temple)里绕佛静坐。
2. 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
在这遗址,剩下的,只有蓝图似的砖块图案在地上列开。佛陀的父王建立了四座让当时是太子的佛陀避开尘世的皇宫,其中三座就在此,除此之外,这里重要之处,就是佛陀在这里骑着他的马,和侍卫(车匿)夜离皇宫的地点。从这里到蓝毗尼园有点距离,从这里到佛陀削发明志的地方,更远。到底以前的人是有多大的能耐啊?徒步跨了那么远;到底佛陀有多大的愿力,才能跨离亲爱的国土和家人,去寻找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案?
3. 佛陀成道的地方:菩提伽耶(Bodhagaya)
菩提伽耶(世界遗产)的地标 —— 大觉寺(也被译为:摩诃菩提寺 MahaBoddhi Temple),乃是佛教徒一大重要朝圣地点。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寺院,乃是经过几番新。它在约西元前250年的阿育王时期建筑,又经过巽伽( Shunga)和贵霜(Kushan)这二王朝的手加盖寺庙。寺庙一度荒置,直至1875年由 Cunningham, Beglar 和 R.I. Mitra 三位考古学家极力修复,再加盖旁边两个塔。(注一*) 此寺庙,虽然是佛寺,但却具有浓厚的兴都风味。里头叙述佛陀成道后7周内做过的事情,或所思考的法义。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点,就是在奇诺李维斯(Keanu Reeves)演出的《Little Buddha》里描述的大蛇(也有称 “龙王” )化身为静坐中的佛陀遮雨的场景。
里头的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us,或俗称 Pipal tree),已经有125岁(或更多)高龄(注一*)。它当然不是当初佛陀成道的那一棵。据闻它是从印度带去斯里兰卡的 “真身树” 又再带回来印度栽种的。事实上,佛法的传播也是如此,从印度出去,基于许多缘由在印度灭了(如今印度的佛教徒占总人口不到1%),然而佛教再度从世界各国带回来印度。这两者不是都很相似吗?
这一趟我们在大觉寺,发现假和尚很多,他们虽然身穿袈裟(一套袈裟实在唾手可得),但实际行为非出家人。需要提醒众人的是:出家人的钵是来托食物的,并非金钱。这趟一去,我们不禁思量,下一次,要是再来朝圣的话,我们会准备许多小包装的食物,放进出家人的钵内,用食物的方式做供养。
菩提伽耶邻近,有两个值得一去的地方:牧羊女苏伽妲(Sujata)供养放弃苦行的佛陀的地方,也是成就佛陀成道之前重要的果腹滋养;另一个是佛陀在尼连禅河旁明志,而其钵逆水而上的地方。从这里,佛陀越过尼连禅河到对岸(就是现在的大觉寺)结跏趺座,成正等正觉。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这里在2013年7月7日曾发生连环爆炸案,从此以后,每个进入大觉寺的人必经搜身,而且严禁携带电话。照相机也需要付费。(单天一次过付费)
4. 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鹿野苑(Saranath)
这里是佛教一个重要的地点,曾经遭到重创。幸而 Damekh Stupa 却得以保存。
鹿野苑博物馆是排在德里博物馆之后,印度里相当值得去看的博物馆。里头的镇馆之宝,就是现在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四狮阿育王石柱,石柱上的法轮已经碎毁,但,那象征佛陀法义经过僧人的传授向四面八方吼的狮子,除了一点小损坏,表情和狮子下的四牲:狮子、象、马和牛细节依然完好;除此之外,馆内还有一尊出土非常庄严的佛像。佛像座下有五比丘像,说明了这里就是佛陀当初在菩提伽耶成道后前来寻找他昔日同修(后来的五比丘)的地方,并在这里第一次为他们说缘起法和四圣谛,因此这里成了初转法轮,更是三宝俱足的殊胜之地。
5. 佛陀说法的地方:王舍城 (Rajgir)—— 七叶窟,灵鹫山和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和灵鹫山都是佛陀在王舍城逗留时候说法的地方。将这两个地方放在一起对比的话,位于山上的灵鹫山说法台更能让人有种安稳的祥和。这也许是因为灵鹫山上的标志:一个鸟头一样的石头还在,还有种种考古证明这就是经典里诉说的灵鹫山;反观竹林精舍,到底这里是不是真正的竹林精舍尚未得到历史的考证,考古学家只是从其竹林和一面湖加以推断这里就是竹林精舍。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事实上,王舍城这城镇有新旧王舍城之分,当地政府只允许发展新王舍城,旧王舍城下还埋有许多尚未出土的珍贵文物,因此成了保留地。范围之广,大概就是从七叶窟到灵鹫山这三座山的范围。
然而,是不是真正的竹林精舍,似乎不那么重要。重点还是,当初,王舍城,这灵气十足的地方,确实出了很多圣者,还有传诵几千年的经典。
其中,值得一去的地方是七叶窟,这洞窟,除了是头陀大迦叶(念做:se4)尊者(佛教典故里拈花微笑的主角;佛陀排第三的大弟子)的 “家”;更是在佛陀入灭后,大迦叶尊者召集了500罗汉,做第一次结集的地方。从这里得以俯瞰新王舍城,氛围非常的宁静殊胜。
6. 佛陀说法的地方:舍卫城(Sravasti)—— 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句正是许多经典的第一句,有读过经典的人应该对这 “开场白” 不会觉得陌生。
祇树给孤独园,简称 “祇园” 如果你略略地谷歌搜寻,不难发现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就姑且在这里省下五百字。佛陀在这里说了许多部重要的经典,其中广泛让人所知的有《金刚经》、《楞严经》、《阿含经》和《阿弥陀经》。
这里有三个重要的遗址:佛陀挂单的精舍,说法台,和一棵据说是目犍连尊者用神足通从菩提伽耶摘採回来,由阿难陀亲手栽种的菩提树。树还在,但到底是不是当初那一棵就不得而知。不过,整座祇园磁场非常的好。这里是我们结束朝圣前的最后一站,我们在这里做回向,那感觉特别的庄严庄重。
7. 佛陀宣告将舍寿处:吠舍离(Vaishali)
相比其他的圣地,这里并没有任何非常显著的典故,但,它又确确实实那么的重要。
这里以前是由八个族部组成的联邦政府(有异于实行君主制的王舍城、舍卫城和迦毗罗卫国)。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关系,这里是俱足了比丘尼(女众出家人)的地方,也是佛陀入灭后第二次结集的地方,更是后来僧团分裂的地方。
这里,也是佛陀开示《药师经》的地方,更是佛陀最后一个开示的地点,他更是在这里暗示自己即将入灭。
这里,有着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石柱立在阿难陀尊者舍利塔旁,有一狮子,面向佛陀入灭的地方:拘司那伽。
不远处有个佛陀舍利塔,曾经供奉着佛陀舍利被八分后,由离车族国王带回来供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古出土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到吠舍离来,进入巴特纳 (Patna)镇前,必须经过的恒河。长达7公里的甘地桥,横过此河。横过此河,来到佛陀最后落足的地点,心情特别感慨。
8. 佛陀涅槃的地方:拘司那伽(Kushinagar)
这里,大概也是最让佛教徒感觉伤感的地方。
寺庙里供奉着一尊呈吉祥卧的佛像,在回教徒毁灭之际,佛像曾被埋进土里,才得以安然保存。佛像之下有三个雕像:哭泣的医生耆婆(Jeevaka)、面向佛陀做结跏趺座的阿难陀和沉思中的佛陀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
向右绕的同时,从佛陀的足部,缓缓走向佛陀的正面,凝视佛陀的表情,似乎可以看见佛陀由微笑到庄重到闭目,一种无常的显现。
寺庙前有两棵娑罗树,据闻就是佛陀入灭时所身处的树下。
佛陀入灭后,在这里停棺,等候大迦叶尊者莅临。佛陀荼毗的地方,位于涅槃寺不远的地方。
9. 那烂陀大学遗址:那烂陀(Nalanda)
那烂陀大学建筑于佛陀入灭后,如果它还完好存在的话,它是世界上最老的一座大专。导授的课程涵盖:佛教经典、天文学、数学和医药。里头有座主要佛寺遗址,四旁有着佛教和兴都教的雕刻,说明了这两个宗教当时共存着的和谐。辉煌时期,这里有九百万卷藏书,一万个学生和千多个老师。玄奘大师就是来这里留学多年。
很可惜,这大学后来经历了几次严重的火患和破坏,如今成了废墟,虽然考古工作陆续的将占地极大的大学遗物出土。但,“无常” 似乎就是这大学所有给芸芸众生传达的一个重要讯息。
这里,也有一个重要的遗址:舍利弗尊者的舍利塔。
结语
我虽然不是什么旅神,只是这些年来,在行走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观光景点过后,圣地 —— 这个我一生里必然要来的地方,有异于其他的观光景点。倘若观光,你从某杂志看了图片,重游这地点,你会 “哇” 一声,然后复制一张相同的照片;然而朝圣,即使你看了图片后来了这里,你感受着照片拍不出的一种让你疙瘩的感觉,一种你无法复制的感受。也许朝圣地点尚未成为过度开发的旅游景点,因此得到了一点谧静或肃然。但,我心里清楚答案不是这个。
在圣地,我不是旅客。我是一名细心关注废墟的考古学家、我是一名追随佛陀足迹的寻宝人、我是一名隔空去理解去思考我的老师所留下的法义行者。我是一名佛教徒。
朝圣的时候,有些地方,其肃穆和气氛让我蓦然红了眼眶,其中最让我永世不忘的,就是当我们在最后一站:祇园回逈的时候,我无法详细记录我的团员文成所带领的回逈文,其大意就是:我们追随佛陀足迹,来到了这里,也圆满的结束了我们的行程,愿我们回去以后,依然追随和实践和佛陀所说之法,来将我们的愿实现。
这个,才是来看废墟瓦砾的目的。
(注一*):参考资料:《Buddhist Pilgrimage》by Chan Khoon San, PDF available in buddhanet.net
延伸阅读:《印度朝圣之旅须知,出发前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