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美食导览以马六甲美食做铺陈,老街历史为主菜,小巷子为甜点,惊喜连连。本来我以为这样的美食导览,应该会从头吃到尾,但我错了,我们不是为了吃而吃,而是要带着感恩、怀旧的心,慢慢地细味品尝历史的味道。
以前读历史时,是死背的,我有本事拿100分,却没本事把历史牢牢记在心里。现在,我有幸走在历史的巷子里,发现到,马六甲老街就是个历史的藏宝箱啊!小故事不用死背,就已经能牢牢记在心里了。
那年,我有幸参加了由大马 “知食份子” —— 林金城带队的朝圣之旅 —— 马六甲美食导览。走入老街,带着对历史的想象,品尝最平民的食物。此美食导览以马六甲美食做铺陈,老街历史为主菜,小巷子为甜点,惊喜连连。本来我以为这样的美食导览,应该会从头吃到尾,但我错了,我们不是为了吃而吃,而是要带着感恩、怀旧的心,慢慢地细味品尝历史的味道。
跟着林金城的脚步走,我们听着美食的来龙去脉,听着人家的历史故事,翻着历史的藏宝箱,我再度认识我的家乡。我们避开了非常热闹的鸡场街,只专注于打铁街、打金街、豆腐街、赌间口、估俚街和板底街。
从街名就能知道以前这里是聚集着什么样的行业和什么样的人。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去的行业也渐渐消失,街名也一再被更改。慢慢地,当记得老街名的人都不在后,老街也不再有灵魂。
打铁街
打铁街也称大伯公街或甲板街。打铁的十之八九是客家大埔人。我们参观了一家百年打铁店,店里的陈老先生因为常年打铁,一边的耳朵已听不到了。
再往下走,来到了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三多庙(或称大伯公庙)。哪三多?桃子、佛手和石榴,代表多寿、多福、多子孙。门口的石狮子与众不同,是站着的!下次如经过这里,不妨停留一会儿看看站着的石狮子。
打金街、赌间口
打金街以前是卖菜街,巴刹在1970年搬走,而靠近打金街的赌间口,以前赌场林立。虽然巴刹已不在,但还是有人在此坚持传承旧业。打金街的猪肉摊贩曾老板,笑呵呵地表演砍猪肉让我们拍摄!赌间口的也有猪肉摊贩,摊主是位性格爽朗的漂亮阿姨!
赌间口还有一位可爱的阿嬷,在小小的店面里卖芋糕、经济米粉、猪肠粉、椰姜饭和娘惹糕。顾客都是能闲话家常的邻居朋友。阿嬷说,桌上的其中一个盘子,是她家婆留给她的,她一直用到现在。有幸的顾客,会用到这个有百年历史的盘子吃经济米粉哦。还有,马六甲的芋头糕还会配上猪肠粉。我虽是马六甲人,但我还是第一次看过这样的搭配。
打金街上共有三间庙,包括于1781年建的兴都庙、1748年建的甘榜吉林回教堂和15世纪老的青云亭。话说这回教堂是由印裔回教徒建的,有着印度式高塔、欧式喷水池、潮州式剪黏艺术、华人式诵经台,主建筑是中国印尼印度式!有个角落还藏有中文 “囍” 字,真是惊喜连连!
豆腐街
在豆腐街有一摊历史悠久的叉烧咖哩饭。叉烧怎么能配咖哩呢?尝过就知道了!小摊子旁有条小巷,别怕,敢敢走进去吧(但别单独一个人走)。走进小巷子里后可以看到老屋后巷的面貌。
估俚街
从豆腐街转出来就是估俚街了。金银店都集中在这里。其中一家金店婆婆,她的笑容好可爱,真想捧场捧场向她买个戒指,可惜我喜欢的戒指没有我的尺寸。这里还藏着一家薄饼皮世家,幸运的话可以看到忙着做饼皮的媳妇儿。
这条街还有个历史遗迹,那就是 Hang Jebat(马来西亚历史的著名人物)的坟墓。这坟墓一点都不阴森。老实说,我觉得这地方很圣洁。或许是因为 Hang Jebat 死去的原因,或许是整个坟墓区都是白色的关系吧。
板底街
板底街有好多老店都已结业,现被改装成背包住宿了。幸好还是有人坚持把老店的生意延续下去。这里有几家白铁店,白铁店的老板很认真地在地上计算着尺寸,然后切切割割。还有一家木制粘板,产品是利用老树干制成的。坐在店里的老伯伯自在地抽着烟,任由游人们按快门。
这里还有两家历史悠久的美食,一是传统潮洲粥,另一是肉羹汤(类似肉骨茶),肚子再饱也一定要吃。
一趟美食+历史导览,我这个马六甲人,变得更马六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