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旧地重游,除了想再看一眼高阿特拉斯山外,更想探望莫哈末。我们顺利和莫哈末见面,在群山环绕的天台喝着冒着烟的薄荷茶叙旧,心里的那份温暖足以融化一座雪山。
这次的故事得从另一个故事说起。
那故事叫《海蒂》,瑞士作家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撰写的儿童文学,讲述自小失去双亲的女孩海蒂,被姨母送往阿尔卑斯山,与孤僻的爷爷一起居住。海蒂拥抱山上的生活,结识了牧羊男孩,与牛羊为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用她的纯真打开了爷爷封闭的心房。
我在小学四年级听了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喜欢极了。说这故事给我听的,是当时让我畏惧的数学老师 —— 谢老师。老师个子娇小,喜欢穿及膝的窄裙;平日笑容可掬,但惩罚没交功课的学生时毫不手软。她有两个杀手锏:吸奶嘴和画胡子,同学们乖乖准时交功课,没人想被罚吸着奶嘴,或用墨汁在脸上画两撇长长的胡子,在黑板前罚站。偶尔经过别班,透过窗子看见有人被罚,寒毛瞬间竖起。
自小学三年级学九九乘法表起,我便讨厌数学了,谢老师就是如此用她的杀手锏镇压着我那蠢蠢欲动的惰性与叛逆,把我扶在正道上。(时代不同了,在职的老师请勿模仿,免得后果不堪设想。)
初见宛若重逢
凶煞的谢老师也有其温柔的一面,课后有闲暇时间,便会给我们讲海蒂的故事。我必兴奋地从椅子上跃起,自告奋勇帮忙铺草席(80年代的马来西亚乡镇是如此纯朴),坐在最前排,仰起头听老师讲故事。这位谢老师是第一个 “带” 我去旅行的人,阿尔卑斯山(The Alps)这个名字从此烙印在脑里。
阿尔卑斯山横跨欧洲八国,包括法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及斯洛文尼亚,全长1200公里。其最高峰位于法国,大名鼎鼎的勃朗峰(Mont Blanc)是也。
自小酝酿着对阿尔卑斯山的幻想与憧憬,在我前往奥地利蒂罗尔(Tyrol)旅行时,变成了现实。那是五月份,初次与阿尔卑斯山见面,却如同和老朋友重逢一般。阿尔卑斯山和我的想像颇为相近,除了有嶙峋的山峰作为背景,遍地的野花和建在半山小巧可爱的木屋,俨然是幻想里海蒂生活的场景、让她自由快乐的源头。
再后来,我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南蒂罗尔(South Tyrol),再看一眼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有一股独特的气息,如购物商场的特调香氛,无论是在奥地利或意大利,一闻便知道。那股清新的气息带着花香、草味和坎烟不断在鼻尖萦绕,淡淡柔柔的,仿佛是蝴蝶拍打双翼传播的,沁人心脾。
或许,我对山的喜爱和向往,也是自小潜移默化被培养起来的。后来,常往高处闯,摩洛哥的高阿特拉斯山、纽西兰的库克山及罗伊山峰,塔斯马尼亚的摇篮山、伊朗的阿拉姆山谷、中国的泰山及黄山、印尼的伊真火山及布罗莫火山等等,逐一造访。我把纽西兰的阿斯帕林山(Mount Aspiring)纹在左肩上,提醒自己人生就像攀爬一座高山,过程虽辛苦,但最美的风景在山顶等候。
深山里遇温情
我从未料到,再后来的后来,频频和我一起攀山越岭的,居然是个女子。云是我识于年少的好友,一生辗辗转转,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英国、德国,最终在丹麦落脚。她居然也当起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杀手锏是爱心一颗。
自2010年起,一年一次,我们约好在异国会合,一起旅行。性格不同的一男一女一起旅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磨合后找到了让俩人都觉得舒服的相处方式。
有一年冬天我们在摩洛哥旅行,决定前往高阿特拉斯山(High Atlas)进行三天两夜的健行,从一个叫 Imlil 的村子出发,翻越一座山,走到另一个叫 Setti Fatma 的村子。我们根据旅游指南里的资讯整装出发,沿着山间陡峭的小路千辛万苦地徒步了五个小时后,一致认为旅游指南里的资讯不准确。太阳已触及山峰的时候,距离我们计划留宿的地方尚有七公里,我们累得瘫痪在山脊的小茶馆里盘算着下一步,心中的不安蒙住了眼前壮丽的巍峨山脉。
善良的茶馆老板收留了我们,大幸。老板名叫莫哈末,是个柏柏尔人(Beber),一家大小住在山谷的村子。我们在莫哈末的客厅过夜,度过了此生最冷的一晚,亲身体验了原汁原味的柏柏尔人生活。
两年后,我俩旧地重游,除了想再看一眼高阿特拉斯山外,更想探望莫哈末。我们在 Imlil 附近一个叫 Tamatert 的村子里,找到了一家叫 Douar Samra 的精品旅馆。旅馆由柏柏尔人经营,周围种满了苹果和桃子树,还养了一只驴子运货及替住客搬运行李。客房的装潢精致且具异国情调;有个壁炉,晚上可烧柴取暖。
我们顺利和莫哈末见面,在群山环绕的天台喝着冒着烟的薄荷茶叙旧,心里的那份温暖足以融化一座雪山。
和她攀山越岭
单枪匹马太过于冒险的事,我俩双剑合璧创造了无限可能。
数年前到伊朗西北部旅行。相较于中部(著名的城市包括卡尚、伊斯法罕和设拉子),这地区旅客少,民风极为纯朴。我们在阿拉姆山谷(Alamut Valley)小住几天后,欲前往另一个叫马苏莱(Masuleh)的古山城。若搭巴士前往,得走回头路,我们不愿意。旅馆的老板建议我们包一辆小货车,越过高山,除了可欣赏高山美景,也可缩短路程。
于是,我们随一个不谙英语的司机上路,沿着崎岖不平蜿蜒曲折的碎石路颠簸前进。沿途的景色果然不同凡响,但那些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的路段,倒是让我们胆战心惊,捏了不少冷汗。山顶有一间古丝绸之路的小客栈(caravanserai),虽已荒废,但足以让我们一窥古时经商的艰辛。
四个小时后,看见里海(Caspian Sea),欢喜极了。
何时再能出去收集这些滋养灵魂的养分?新冠肺炎爆发至今已近两年,我们和旅行之间,隔了一座巨大的高山。
旅行之所以让人觉得兴奋,是心里存有的那份期待吧?期待出发、期待尝试、期待遇见、期待未知……旅行如是,生活亦然。如今冠病迟迟不愿离去,我们顿然失去了期待。
所幸,没能旅行的日子,我们还有回忆,曾经的旅行留下的珍贵记忆。家里各隅摆放着从各地带回家的收藏品:伊朗的陶制花瓶、摩洛哥的油画、日本的木制杯垫、土耳其的小碟、突尼西亚的毯子、纽西兰的小凳子等等,时时刻刻带我走进记忆深巷,重温一段段美好的旅程,似乎也疗愈了心灵。
接下来的半年,依旧得爬一座山。一切都会过去的,我如此期盼。从镜子里看着左肩上的阿斯帕林山,告诉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