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摄影,我常猜测,在观景台排成一列、按下快门的人,到底有多少人会拍出近乎相同的角度和视野的照片?
镜头种类中的标准镜,指的是跟人的视角(angle of view)相近的镜头。正因为如此,很多拍照的人反而觉得透过标准镜头看到的世界平凡无奇。于是乎,标准镜头便成了最难掌握的镜头之一。君不见,很多纪实摄影师都是擅长用标准镜头的高手。
广角镜的视野宽阔,变形的画面甚至让很多人在使用初期便中毒至深。带著相机去旅行的人,自然钟情于广角镜,利用它来拍风景、建筑,以达到夸张透视感(Perspective)的效果;但也有很多人,只要没有广角镜便无法出门去旅行,觉得浑身不自在、生不如死。
我心胸狭窄,对于“没有XX,便不能XX”的人,完全无法理解-没有米饭,便不能下嚥;没有血拼或夜生活,便不能算是旅行;没有用背包,便不能构成背包旅行的精神;当然也包括没有广角镜,便不能拍照的人……我虽然不会因此而觉得这些人肤浅,却会寄予最深的同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旅途中举起相机拍风景的眼睛都成了广角镜?欣赏旅途风光的能力都往大景的方向严重倾斜?我常猜测,在观景台排成一列、按下快门的人,到底有多少人会拍出近乎相同的角度和视野的照片?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我都会不寒而慄!倘若这群人当中还有同行者,在互相分享照片时,难道不会见到太多雷同的照片而作呕?还是……从一开始,这些人便带著“怕输”的心态在拍照,才会疯狂复制-也包括内心的感受(如果有)?
我当然希望那只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客观美。如真是如此,那“主观美"到底藏在哪里呢?要怎么拍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照片呢?
以器材而言,长焦镜当然是个选择;但我宁愿说,把眼睛训练成可以随时切换成广角镜或长焦镜-风景的细节,往往是决胜负的关键(既然“怕输”,更应该将心力摆在这些地方)。譬如不同的前景,可以带出不同的故事;再譬如,拍风景的局部,才能看出拍摄者的视角,甚至风格;又譬如,注意光线的变化,更能拍出风景的灵魂……
知易行难,想要一次到位当然有困难,我倒有以下几个建议的步骤:
1. 先避开很多摄影师挤在一起拍照的地方(除非当时正举行特定活动,错过即没有机会拍);
2. 独自去找其他的题材拍(拍出属於自己特色和视野的照片,“被复制"的机会也相对低);
3. 等人群散去以後,再回到原来摄影师聚集之处继续拍(不受他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