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晴天過於唯美的畫面比較起來,有些題材更適合在陰天的條件下拍攝,比方說一些需要陰鬱氣氛襯托的場景,一些俱有悲痛歷史的現場,一些必須表現孤寂、冷傲的素材,一些跟“快樂”、“興奮”、“期待”等正面形容詞扯不上關係的氛圍……
我更多的時候喜歡在淡季旅行,尤其在馬來西亞,適逢雨季遊客不多,才能拍到有別於藍天白雲時才能見到的景色。晴天以外的陰天、雨天、起霧等天氣條件,相對於晴天而言,更適合營造氣氛;加上亮暗反差較小,比較起晴天只強調輪廓或相對剛硬的線條,更適合表現照片中的細節部分。

天氣轉變對畫面起的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常常教人神往;例如起霧的天氣,早晨的霧氣加上穿透雲層的“耶穌光”等,也是攝影師最愛的畫面之一。比起偶像劇似的晴天表現,陰天或大雨將至時也不遑多讓,就像一部超強卡司組成的劇情片;例如厚重的雲層所帶來的壓迫感,或天上翻滾的雲海,很適合用來表現“風雲變色”、“大難臨頭”、“欲蓋彌彰”等張力十足的畫面。本來晴天只能突顯主角,如今照片里的每一個事物彷彿都入了戲,讓照片變成了電影、故事的場景。雨季時除了天上的雲層變化,湖河海等水面的變化也可以很精彩;如此一來,攝影師便輕易可以拍出動感十足的照片,或者利用一些靜止的人事物,來強調靜動的對比。

跟晴天過於唯美的畫面比較起來,有些題材更適合在陰天的條件下拍攝,比方說一些需要陰鬱氣氛襯托的場景,一些俱有悲痛歷史的現場,一些必須表現孤寂、冷傲的素材,一些跟“快樂”、“興奮”、“期待”等正面形容詞扯不上關係的氛圍……

如果拍照的人只對晴天有感覺,對晴天產生依賴感,就像對修圖軟體過於依賴一樣,攝影對他而言,便跟“表現真實”一點關聯都沒有;或者說──只是“表現部分的真實”。話說回來,攝影在許多人心目中不就是魔術嗎?不就是一種選擇性表達嗎?這樣想,也就無所謂好壞了。